汪应辰“肃吏道 革时弊”
发布日期:2023-05-08 18:01 来源:互联网 浏览:1094
分享到:

汪应辰(1118—1176年),初名洋,字圣锡,玉山县紫湖镇汪坞人,世称“玉山先生”。宋绍兴五年(1135年)参加礼部会试,名列第八,殿试擢为第一。时年十八岁,成为中国科举史上最年轻的状元之一。宗高宗赐其名为“应辰”。理学宗师朱熹《祭汪尚书文》评价:“惟公学贯九流,而不自以为足。才高一世,而不自以为名。道尊德备,而不自以为得。位高声重,而不自以为荣。”


——状元及第,皇帝赐名

汪应辰出生于玉山县紫湖镇汪坞村一个贫苦家庭,父亲在县衙当差,收入微薄。因买不起灯油,晚上他就用松枝点燃照明,苦读圣贤之书。幼年时,汪应辰就被誉为“神童”,五岁知书,认识很多生僻字,有超强的记忆力。向人借书,能够过目不忘。十岁的时候,汪应辰已经会写诗、作对联。

1135年,汪应辰参加殿试。殿试中对策的题目是“吏道、民力、兵势”,他答以“为政之要,以至诚为本,在人主反求而己”。高宗皇帝看到他的试卷非常欣赏,毫不犹豫地钦点为头名状元。揭卷后方知他才18岁,甚喜,特赐名“应辰” ,授镇东军签判。18岁中状元,历史上十分罕见,而且他的状元卷被后人誉为“吏治宝典”。

——直面秦桧,被贬出京

时值南宋初年,金人仍在不断进攻南宋。汪应辰是个爱国之士,力主抗金,收复中原。而高宗在秦桧一伙求和派的操纵下,一味退让求和,派秦桧与金议和。汪应辰对议和一事坚决反对,同时,还针对秦桧进行强烈抨击。这引起了秦桧的忌恨,就把汪应辰调任建州(今福建省建瓯市)通判。汪应辰托词归隐,寓居常山(今浙江省常山县)永年寺,修身讲学。

绍兴十七年(1147年),汪应辰十分敬重的爱国宰相赵鼎被秦桧迫害至死。其家属扶丧经过袁州,一路之上没人敢出面相助。到了袁州,汪应辰则公然作文祭奠,又借给赵家兵卒,帮助赵鼎的儿子护丧。为此,他被指为赵鼎的死党,幸有胡寅发表了一封公开信,说汪应辰曾受知于赵鼎,写祭文表示悼念乃人之常情。秦桧见公论如此,方才罢手。

——吏治有方,深得民心

秦桧死后,朝廷召汪应辰为吏部郎官,迁右司,任秘书少监,迁权吏部尚书,权户部侍郎兼侍讲。当时,长江下游的大片良田,全被世豪之家所占。其中奸臣张俊,一个人就侵占了10万亩良田,这引发了许多农民起义。汪应辰上疏高宗,指出:“权贵们抢占农民土地是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,希望高宗命令权贵们交出抢占的土地归还原主。”高宗采纳了他的意见。权贵们见皇帝下旨,才不得不交出抢占的土地,其中张俊一人就交出了2万亩。汪应辰此举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。

汪应辰一生勤学、勤思、勤政,严于律己,清廉公正,吏治有方。在任内,他整肃军纪,力主抗金;鼓励发展手工业,惩治贪官污吏,免除百姓劳役,购粮赈灾。他“肃吏道,革时弊”,是一位有成就、有业绩、有历史影响的封疆大吏。

——才兼文武,学究鸿蒙

汪应辰少从喻樗、张九成、吕本中、胡安国等人游,又与吕祖谦、张栻为友,为朱熹从表叔,常与往来研究学问。他为人刚方正直,敢言不避,又多革弊事,所以遭到许多人的侧目,为人所陷。但他接物温逊,遇事特立不回,坚定不移。虽遭秦桧排挤,流落岭峤17年之久,“蓬蒿满径,一室萧然,饮粥不继,人不堪其忧”,但“处之裕如也,益以修身讲学为事”。学者称“玉山先生”。著有《唐书列传辩证》《玉山翰林词草》《玉山表奏》《文定集》等四部著作,《文定集》被收入《永乐大典》和《四库全书》。

宋乾道四年(1168)汪应辰撰集,《东坡苏公帖》,又名《东坡书髓》、《西楼帖》,为苏轼书迹刻帖。刻于成都。末尾跋云:“东坡苏公帖三十卷。每搜访所得,即以入石,不复铨次也。乾道四年三月一日,玉山汪应辰书。”原石刻拓本,今藏天津博物馆。

淳熙三年(1176年),汪应辰病逝于家中,享年58岁,谥“文定”。孝宗还为汪应辰画像亲笔题词:“尔貌而丰,尔德而隆。奉亲克孝,事君克忠。才兼文武,学究鸿蒙。生今之世,得古之风。”汪应辰的家乡玉山县,有汪应辰雕像,以示纪念。



上一篇: 已经没有了
下一篇: 已经没有了